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1

告白

1、首先赞画面和音乐。大量慢镜头减轻了画面的血腥感,但是增加了时间倒数式的压抑感,也延长了角色的感情渲染。配乐轻快不沉重,描述小直在家颓废那段甚至用了搞怪的音效。清澈的画面和配乐貌似表面上与杀人情节格格不入,但其实很符合日本人对自杀和杀人的唯美想象;于这部电影来讲,也是导演希望观众避免产生对凶手和杀人情节的本能厌恶,引导观众客观分析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2、叙事结构。电影采用了第一人称,偶尔也切换到第三人称,森口老师、美月、小直妈妈、修哉、小直依次“告白”。同样,叙事结构也是为了引导观众跳出事件本身。这份客观的塑造花费了导演的许多心思(以致于海报都设计为面无表情的松隆子),而从结果上来看是很成功的。影片中虽然悲剧不断发生,可讽刺的是,每件杀人事件的动机都是爱。我们见了他们“告白”,仿佛也真的聆听了他们的心声,见证了他们的困境,因而不再苛责引发悲剧的个人。可以想象,如果叙事结构不是由“告白”串联,而是只使用第三人称,他们杀人动机里的“爱”或许在我们看来就成了杀人的借口,观众在感情很难原谅这些角色。 3、说到内容,电影揭示了日本的许多社会问题,艾滋、单亲家庭、父母离异、药品流通、自杀宣传等等。而且尽管有积极向上的维特老师,尽管森口老师收到了小孩的玫瑰,影片最后还是没有给出一条出路;末了森口老师还故弄玄虚地说了一句“开玩笑的”,抹杀掉最后一丝光明,压抑得不行。由画面、音乐、叙事结构铺垫的客观此时发挥了作用,影片为这些困境里的角色找到了社会理由:少年保护法和媒体。既然这些角色都没有错,都是为了爱,影片的中心思想就是少年保护法和媒体促成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无解;而我们只有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改革,才能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其实即使没有这个社会主题,影片本身的循环杀人和复仇情节也足够炫目,可导演(或者说原著小说的作家)并没有满足于此,而选择落笔于社会问题,并成功构造了一份客观,显得胸怀和格局更大。 综上,神作,强推。

长尾的伦理

刚读完一本书,叫《长尾理论》。今天读这本书,稍显过时,以至于作者已经出了一本《长尾理论2.0》。书自2006年出版,于当时看来还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到2011年的今天,长尾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这就是长尾。长尾的各种例子不再罗列,倒是书中提到的两个伦理上的问题值得深究:   (1)“长尾中满是垃圾?” 长尾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使得我们不再盲从于广告商推荐的所谓“热门产品”。但是热门能够流行,终究也是有其群众基础的。相对应的,长尾之所以为长尾,除了不能得到大范围群体的钟爱以外,也许长尾本身就是充满糟粕的。 很显然,作者对其也不能给予肯定的答复。但作者对长尾的支持是鲜明的。在书中,作者对长尾中的垃圾给予了两种解决办法: 黑天鹅,和,事后过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