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

免费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企业的范式。尤其在中国,我们可以列出很多因免费而获得商业成功的企业。譬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个大佬“BAT”(Baidu, Alibaba, Tencent),其发家史均与“免费”密切相关。百度向公众免费提供搜索服务,再通过搜索竞价排名和广告联盟获取收入,免费搜索导入的流量构成了它目前400多亿市值的基础;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用免费赶走了先进入中国市场、可每次网上购物都需要支付一定交易费用的eBay,独占了电子商务C2C市场;腾讯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覆盖了中国每一个网络用户,而后通过QQ增值服务获得收入,进而拓展至游戏、电子商务等领域。

免费正逐渐成为企业在各垂直细分行业的创新工具。巨人的免费网游使得当年《征途》大热、巨人集团成功上市,360因免费杀毒服务占据了电脑杀毒市场的龙头。不仅是互联网企业,连实体运营企业也在尝试免费。前段时间在校内上很流行的一个帖子是关于“85C如何击败星巴克”,大致意思是85C提供质量相当但价格更便宜的咖啡、同时吸引顾客更多地去消费店里的面包和点心。咖啡盈利很薄,但吸引了人流,卖出了更多利润更高的面包。这其实也是免费盈利模式中“用收费补贴免费”的一种。几乎所有需要人流、声望、关注度等的行业都可以复制这个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创业者回归到创业的本质,即首先做出一个有实质帮助的产品或推出一项有吸引力的服务,再去考虑如何实现盈利。像铁血网,10年以来一直都只是一个业务军事爱好者的论坛,最近开始在网上卖航母模型、迷彩服等军事周边;由于前期培育了大批忠实拥趸,电子商务推出以后大火,已经获得了天使投资。

 

当然,并不是任何行业和企业都可以随便复制免费。免费很容易,关键是要想出免费以后怎样实现盈利。一直以来大家都在讨论twitter和新浪微博的巨大流量如何转化为现金收入,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之前一直在提供折价服务的团购网站也进入了寒冬,拉手网已经宣布取消IPO。收费如何去补贴免费,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有趣的是,2000年之前我们很少听说免费,企业对其提供的每一项服务进行收费几乎是天公地义的;2000年以后许多互联网企业推行了免费而实现了成功;而2010年以后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怎样进行收费。商业世界在收费-免费-收费的轨道上否定之否定地前进着。

免费与大规模应用挂钩,收费与个性化相连。在免费向收费过渡的最近几年,有个例子值得大家思考:很多公司会提供免费的咖啡给员工,很多餐厅也会在套餐中配有饮品,但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在星巴克花上几十块买一杯咖啡?个性化的独特享受也许是一个答案。未来也许不会再有浏览器,看惯了大千世界的我们更喜欢手机上的一个个程序,那是我们固定会看的少数几个感兴趣的网页;未来也许我们不会关心搜索引擎弹出来多少网页、用时多短,大部分人从来都只看搜索结果的第一页,我们更希望搜索结果与个人的搜索习惯相关,同时也许愿意为这个更懂我的搜索引擎付费。

 

免费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决定了今后免费模式的前进方向。GOOGLE的前CEO施密特说免费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容易造成“赢家通吃”。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能承受开始阶段无收入的阵痛,大企业更能承受免费的代价,这就会挤压中小型创新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乃至技术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前都会被问到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假如现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进入你们现在所做的行业或项目,你会怎么做?“BAT”由当初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丰碑,到现在已经转变成创新企业的拦路虎;为了保持现有市场份额,它们可以收购现有创新项目或另组团队推出类似的产品,凭借原有的市场推广渠道或捆绑自身流量巨大的现有产品,后发制人。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乐观的。2004年当GOOGLE推出免费且不限容量的GMAIL邮箱前,YAHOO还是电子邮箱市场的老大。当时大部分用户使用的都是10MB的YAHOO免费邮箱,而部分企业用户申请使用25MB或者100MB的付费版本。YAHOO邮箱如果也要实现免费且不限容量,不仅会损害到目前的付费客户,同时它们原有的巨大客户数量使得它们的设备升级成为一笔巨大成本。GMAIL那时还没有任何用户,不必忌惮这些,因此成为了一个先发优势,而YAHOO原有的巨大用户群却成为一个累赘。这是一种类似于黑白棋的优劣势对换。当年GOOGLE用免费冲击了YAHOO的收费电子邮箱市场,我相信未来在免费向收费过渡的局面下也会催生伟大的企业。

 

未来,免费作为一种有效的盈利模式将向更多的实体运营企业蔓延;而以免费作为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将率先由免费进入收费模式。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充裕世界中习惯免费的一切,同时心甘情愿地为个性化服务付费。

分享到: 更多
1 Star2 Stars3 Stars4 Stars5 Stars (No Ratings Yet)
Loading ... Loading ...

7 Comments:

  1. 我先占个地~

    [Reply]

    ariel said on: November 15, 2011 8:45 PM
  2. 我想到的是时尚界中裙子的长度,长-短-长。

    [Reply]

    xiaotuo Reply:

    哟,这位同学原来是时尚圈的

    [Reply]

    ariel Reply:

    同学,你断章取义了哦

    [Reply]

    ariel said on: November 15, 2011 8:55 PM
  3. 2000年之前互联网没有收费,大概是因为还没有哪家做起来或者找到盈利模式吧。
    浏览器和app的关系我的意见略有不同,即使用浏览器也可以只关注某几个网页,我就是,它们的区别可能更多是作为不同的互联网的入口方式吧,我感觉跟个性化需求关系没有那么大。
    不过给个性付费倒是真的,好比大部分媒体网上的内容都免费的情况下还是有那么些有能力和胆量收费,毕竟,人家做的是quality journalism.

    [Reply]

    xiaotuo Reply:

    嗯嗯,跟China Daily专项记者探讨一下。
    我觉得APP带来的体验会更直接和专业一些,譬如新浪微博和人人网,不久以后手机登陆用户比例就会超过通过网页打开的比例。我不看好移动互联网时代单纯做浏览器的。
    另外,我在里面其实没有说到的一点是,免费的充裕其实会使收费显得更加稀有。能提供内容、提供个性化体验的服务,是与免费竞争的办法。尽管有新浪微博等等渠道接收信息,我们还是需要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因为报纸上有很多我们不感兴趣、但需要知道的各行业领袖的发言。传统媒介在互联网时代会更精简、更有价值,就像当年电视的出现反而使报业更有价值一样。传统媒体现在有很多种免费的尝试,我觉得那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

    [Reply]

    limin said on: November 16, 2011 12:15 AM
  4. 更特色化的搜索引擎是大家都需要的,不过搜索引擎的主要是网站推广和产品促销的主要手段,当然它的作用不限于此,还有更多的网络营销价值。个性化服务是个开拓点,随着现今的经济特点,大众消费转变为小众消费已是事实了。

    [Reply]

    outside said on: November 16, 2011 2:08 PM
  5. 这其实挺好的,双赢,事实证明了,有了客户,什么商业模式都行。没客户,吹的再牛的商业模式也是扯淡

    [Reply]

    xiaotuo Reply:

    嗯,目前的问题比以前升级了,就是怎么向你的客户收钱

    [Reply]

    天水博客 said on: November 18, 2011 9:41 PM
  6. 期待Facebook盈利的一步~~~等待下一个经典案例~~~

    [Reply]

    xiaotuo Reply:

    Facebook未上市,没有公布财报,不过应该是已经在盈利了,主要靠广告

    [Reply]

    Raymond said on: November 25, 2011 10:07 PM
  7. 互联网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消费产品…期望中国早日形成免费接入的网络环境,等我真正意义上可以甘心情愿地享受一下“星巴克的咖啡”或者“更懂我的百度”。

    [Reply]

    xiaotuo Reply:

    这个啊,短期之内应该只能做到降价啊,铺带宽的成本实在是很高。 你说的这个,Wi-Fi也许可能给你提供~

    [Reply]

    JOSEPH said on: November 27, 2011 12:31 PM

Post a Comment

Your email is never published nor shar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

Type your comment out: